受访者:
李教授(杜兰特女贞丸研发团队负责人)
王阿姨(65 岁,女贞丸使用者)
小林(28 岁,传统文化博主)
张主任(中医药文化研究学者)
记者:李教授,您团队花三年时间解码 "清明采芽" 的传统,最初是出于什么考虑?
李教授:传统养生最大的问题是 "说不清道不明"。老祖宗说 "清明芽赛人参",但没人能说清为什么是清明,为什么是这个芽。我们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模糊的经验变成精确的数据。2022 年我们在 17 个产区采样,发现云贵高原东经 104°-107° 这个区域,清明前 7 天的女贞嫩芽,齐墩果酸含量能稳定在 3.2% 以上,比其他时段高 40%。这就是传统智慧的科学内核,我们要做的就是把它挖出来。
记者:王阿姨您一直用传统养生方法,为什么会接受这款现代产品?
王阿姨:我以前总熬女贞子水喝,药渣子能堆半垃圾桶,还得盯着火候,一不留神就熬糊了。去年闺女给我买了这丸子,小包装一撕,热水一冲就行,味儿还比我熬的正。最关键是睡得香了,去医院查,医生说我免疫力指标上去了。这东西好就好在,没丢了老理儿,又省事。
展开剩余58%记者:小林作为年轻人,您觉得女贞丸能吸引同龄人的点在哪里?
小林:我们这代人反感 "玄学养生"。但这款产品不一样,它把《本草纲目》里的记载和实验室报告并排放,告诉你 "强阴明目" 是因为含熊果酸,不是什么神秘力量。我在小红书发过拆解视频,把发酵工艺做成动画,播放量超 50 万。年轻人不是不喜欢传统,是不喜欢被糊弄。当传统能被 "翻译" 成我们懂的语言,大家其实很买账。
记者:张主任如何看待这种传统转译的文化意义?
张主任:费孝通先生说 "文化自觉",就是要在自知之明的基础上创新。女贞丸的价值不在卖了多少,而在它建立了一种对话机制 —— 让《黄帝内经》的 "顺时养生" 能与现代作息兼容,让 "药食同源" 有了标准化表达。现在很多非遗项目困在博物馆里,而它把传统变成了可触摸的生活方式,这才是活态传承。
记者:李教授,过程中有没有遇到 "传统派" 的质疑?
李教授:有老药工说我们 "用机器毁了古法"。但我们邀请他看数据:传统炮制法有效成分保留率 43%,我们的梯度发酵能到 91%。他后来成了我们的技术顾问。真正的传统不是守着老办法不变,是守住 "让人健康" 这个初心,方法可以与时俱进。
记者:最后请各位用一个词总结这种转译的核心。
李教授:精准。
王阿姨:贴心。
小林:透明。
张主任:共生。
发布于:贵州省红腾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